蟲媒疾病

免費咨詢熱線 400 820 8770  或者 聯系我們

蟲媒疾病

蟲媒病會給個人甚至國家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數百萬人會直接受到感染,從而引發疾病、缺陷、殘疾(例如:視覺缺失)。

在國家層面上,蟲媒病會摧毀醫療體系,并且,由于大量人員無法有效工作,從而導緻巨大的生産力損失。那些産品交易對衛生和潔淨度要求高的公司,如食品和醫藥,也将因為昆蟲污染遭受巨大的經濟和聲譽損失。

随着國際社區的共同行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地方性疾病已經顯著減少。人類非洲錐蟲病的報告案例數減少了90%,根據世衛組織(2015)的研究調查,淋巴絲蟲病在六個國家已無蹤影。其他一些共同行動緻力于消除影響數百萬人的其他重大疾病,如瘧疾和美洲錐蟲病。

但是,人類的驕傲自滿讓多種幾近滅絕的蟲媒病又死灰複燃。随着20世紀中期殺蟲劑的開發和廣泛使用,多種疾病在防治項目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當威脅減少時,項目即被終止,預防措施也随之消失,基礎設施也不見了蹤影。疾病的死灰複燃,需要國際社會多機構合作來重啟防治項目。這表明:持續監控和健康護理、昆蟲學、病媒防治等方面能力的維護對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随着全球氣候的快速變化和人為環境變化,各種新型疾病日益流行。例如:随着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發展,登革熱案例在過去的50年時間中增加了30倍。由于全球貿易、移民和旅行,一些原本因為物理傳播和氣候限制而僅存在于某些地方的疾病也被傳播開來,獲得了新的立足點。

虎蚊(白紋伊蚊)是人類環境中的一個多産繁殖種類,也是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包括登革熱、西尼羅熱和日本乙型腦炎。在東亞和南亞,虎蚊在其自然範圍内擴散地很快。由于舊輪胎貿易的發展,現在,虎蚊已經擴散到美洲北部和南部、非洲、澳大利亞和歐洲南部地區。虎蚊已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列為全球惡性外來入侵物種的一種。2015年,奧地利報告了其首例西尼羅熱病例,意大利、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以色列和塞爾維亞也有此類病例的報道。它是歐洲疾病預防和防治中心VectorNet項目現行監控的多種病媒生物之一。

破壞性疾病對熱帶和發展中國家産生的影響衆所周知,但是,很多疾病對發達國家也産生了重大影響,并且随着氣候變化,其他疾病的嚴重性也在顯現。例如,據世衛組織2006年估計,哮喘——一種對多種微觀粒子(包括來自房塵螨和蟑螂的微觀粒子)的過敏性反應——影響了全球3億人。在美國和一些其他國家,哮喘是兒童就醫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蟲媒病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員、健康服務和經濟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疾病傳播

蟲媒病以兩種方式主動或被動傳播:

  • 生物方式:在找到新宿體前(通常通過叮咬吸食血液),緻病感染源在動物體内繁殖,繁育或經曆各個生命周期。在某些情形下,感染源通過節肢動物在人體皮膚上排便被釋放出來,或通過擠壓身體進入被叮咬處或傷口處,或通過不幹淨的手進入口中、眼睛或鼻子中。
  • 機械方式:蒼蠅、蟑螂和甲蟲通過與污物、廢物和被污染材料接觸或進食感染緻病源。然後,通過排便、反刍或由體外攜帶至人類環境中的物體表面和食物上來被動傳播這種感染源。

蟑螂和家蠅——人類環境中的常見生物,雖然不會叮咬,但是,卻是多種緻病細菌、真菌(包括黴菌)、蠕蟲腸蟲、原生動物和病毒的機械載體。在發展中國家,它們常群居于醫院、食品店、住房、動物棚舍和餐廳内,是腹瀉和痢疾緻病感染源(如沙門氏菌和志賀菌屬,包括耐藥菌株)的主要病媒體。

瘟疫

昆蟲:東方鼠蚤
感染源:細菌, 鼠疫耶爾辛杆菌

此類瘟疫細菌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給人類:

  • 跳蚤叮咬;
  • 處理被敢染動物或其體内器官和液體,包括被污染的土壤和表面;
  • 被感染的空氣粒子,來自受感染的患者咳嗽或被感染的産品。

在中世紀,大鼠是很多種曆史流行病的主要疾病載體,沿陸路和海洋貿易路徑被運輸時,已經緻數百萬人死亡。現今,這種瘟疫可見于亞洲部分地區、非洲、南美洲和美國内的多種小型哺乳動物及其捕食者,但是,傳播速度并不快。

根據感染程度,瘟疫分為三類:

  • 黑死病:最常見的迹象是淋巴結(部)腫脹痛疼,因為細菌會在淋巴結(部)繁殖,如不治療,便會從此處擴散。也會有突然發熱狀況和身體極其虛弱的情況。
  • 敗血性鼠疫:發熱、極其虛弱、腹瀉、精神錯亂、腹痛、休克以及皮膚和其他器官出血。皮膚和其他組織會變黑,手指、腳趾和鼻子壞死。
  • 肺鼠疫:發熱、休克和肺炎,導緻呼吸困難、胸口疼、咳嗽和帶血粘液。

這種瘟疫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如果發生黑死病,可能會在兩周内死亡。如果發生敗血性鼠疫,可能會在症狀出現前死亡。如果發生肺鼠疫,未經治療的病人都将死亡。

跳蚤迹象

了解如何識别跳蚤迹象

了解更多内容……

如何遠離跳蚤困擾

了解如何遠離跳蚤困擾

了解更多内容……

美洲錐蟲病

昆蟲:獵椿/ 親吻蟲/ 錐蝽
感染源:原生動物:克氏錐蟲

美洲錐蟲病亦被稱為南美洲錐蟲病。有150蟲子和100多種哺乳動物攜帶原生動物寄生蟲。世衛組織将其歸類為一種被忽視的熱帶疾病,全球約有800萬人被感染,被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預計有10000人死于這種疾病的并發症。

其成蟲和蛹(不論雌雄)都以吸食血液為生,因此,會尋找人類宿體進食,特别是暴露部位,如臉部。但是,它們的糞便中攜帶寄生蟲,進食後會排放在皮膚上。當不小心擦拭被感染皮膚時,可能會将原生動物帶入被叮咬處、其他破損皮膚處或眼睛和嘴巴内。這種病也可能會通過輸血、器官移植和食用帶有寄生蟲的被污染食物而進行傳播。

其症狀開始時一般包括:微熱、淋巴結腫脹、頭疼、被叮咬處局部發腫,之後,症狀可能會消失。但是,30-40%的人在首次感染後的10-30年後,會出現其他症狀,比如:心室擴大、心髒衰竭、食道擴大或結腸擴大。

叮咬類昆蟲

多數蟲媒病是由叮咬類昆蟲引起的。了解更多種不同類型的叮咬類昆蟲和節肢動物。

登革熱

昆蟲:蚊子
感染源:登革熱病毒

據世衛組織統計,登革熱是全球範圍内最重要的蚊媒病毒性疾病,是17種被忽視熱帶疾病中的一種,需要我們采取重大措施來提高人們意識,以及鏟除這種疾病。在熱帶地區100多個國家内(從中、南美洲、非洲、南亞和東南亞直到太平洋島)這是一種地方病。在過去幾十年内,随着城市無計劃發展(為其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條件),這種病肆虐發展。世衛組織預計每年有5000萬到1億人被感染,占這種地方病流行國家人口的一半。

登革熱的威脅大于當前爆發疾病所帶來的威脅,因為蚊子病媒在地理範圍上分布很廣,而虎蚊(白紋伊蚊)又擴大了其感染範圍。在過去幾年,克羅地亞、法國、馬德拉島、佛羅裡達(美國)和雲南(中國)也報告了類似新的病例。

多數病例都是無症狀的,或是發生微熱現象,大約有5%會出現嚴重疾病,在感染後的3-14日内出現突然發熱,伴随着頭疼、肌肉疼、關節疼,以及體疹。當前,并無專門的疫苗和特定的處理措施。

瘧疾

昆蟲:蚊子
感染源:原生動物、鐮狀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諾[耳斯]氏瘧原蟲

瘧疾能引起每年高達一百萬的死亡病例,預計感染全球2億多人。當前,在97個國家發生瘧疾,覆蓋全球人口的一半。大約9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特别是尼日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衛生設施不完善的偏遠地區,主要威脅年輕人、孕婦和艾滋病感染人群。

寄生蟲具有十分複雜的生命周期,而其中在蚊子和動物宿體内分多個階段存活。在宿體内,寄生蟲可以在肝髒内生存長達30年,而無任何症狀;也有一些在紅細胞内生長和繁殖,不管是雌性還是雄性,都會感染蚊子。

在感染後的7-15日内出現發熱、頭疼和嘔吐症狀。如果不進行治療,惡性瘧原蟲會快速繁殖,并阻塞重要器官(包括大腦)中的細血管。其他類型會在肝髒内擁有一個休眠期,可能會在其後數月或數年内才會發作。

西尼羅熱

昆蟲:蚊子。
感染源:黃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

事實上,在1937年被發現前,這種疾病在烏幹達以外地區是不為人知的,直至20世紀9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爆發才被世人所知。現在,它已經蔓延至所有溫帶和熱帶大陸地區,甚至美國也在2012年爆發過一次西尼羅熱,286人因此而殒命。歐洲疾病和控制中心在歐洲監測了相關的感染情況,并于2015年報道了歐盟成員國截至8月份所發生的八例WNF病例:奧地利(1)、意大利(4)、保加利亞(1)、羅馬尼亞(1)和奧地利(1)。并在鄰國檢測到了8例案例:以色列(7)和塞爾維亞(1)。甚至為此而編制了一張病例互動圖。

80%的被感染人群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而剩下的20%中,會在被感染後的2-15日内出現症狀,包括:發熱、頭疼、身體疼、關節疼、嘔吐、腹瀉或皮疹。多數人能完全恢複,但是,身體虛弱症狀會持續數周或數月。少數病人會發展成為腦炎、腦膜炎或脊髓灰質炎。目前,尚無特定的治療措施,也無相關疫苗。

黃熱病

昆蟲:: 蚊子
感染源:病毒和黃病毒

黃熱病是一種原發于非洲中部地區的出血熱,但是,在17世紀時,随着奴隸貿易的發展,已經擴散到南美地區。黃熱病在非洲34個國家屬于地方病,其中,每年預計有20萬感染病例中的3萬人死亡。黃熱病有三種傳播方式:

  • 城市方式,由埃及伊蚊傳播。埃及伊蚊在人類環境中的新鮮水源處繁殖,例如:錫罐、水包、水溝,等等。在非洲,這是最主要的一種感染方式;
  • 森林方式,主要通過非洲南猿和伯姆伊蚊傳播,其中,猴子是主要宿體。在南美洲,這是最主要的一種感染方式;
  • “薩瓦納”模式,近期在非洲比較盛行。

在感染後的3-6日内顯現症狀,包括:發熱、頭疼、背疼、肌肉疼、惡心和嘔吐。大約15%的病例會發展成急性有毒階段,由于肝髒受損,會出現黃疸病,及出血迹象——口、眼、鼻出血,胃腸道産生黑色嘔吐物。對于超過20%的病人而言,該階段将是緻命性的。

可注射安全疫苗,保護期至少為10年。

叮咬類昆蟲

關于叮咬類昆蟲(例如:蚊子、臭蟲和蜘蛛)的更多信息

了解更多内容……

萊姆病

病媒:鹿蜱
感染源:細菌、伯氏疏螺旋體病毒和伯氏疏螺旋體

萊姆病是北半球最常見的蜱媒病,因為蜱蟲寄生的多種哺乳動物成為該病的載體。根據世衛組織統計,在美國,每10萬人中就有7.9人感染此病,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年有6000例以上的病例報告。

萊姆病症狀包括:粉紅色或紅色皮疹,多數情況下,在中間有一處紅斑,外圍為紅色圓圈——形如牛眼;體溫為38°C/ 100.4°F或更高;症狀類似流感,如頭疼和關節疼;淋巴結腫大。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如不經醫治,症狀可能持續數年,包括關節炎、麻木、癱瘓,約有10%的感染人群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蜱咬熱

蜱咬熱主要包括如下兩種類型:

科洛拉多蜱傳熱

昆蟲:蜱:洛矶山林蜱(安氏矩頭蜱)。
感染源:病毒和科州蜱傳熱病毒

科洛拉多蜱傳熱主要發生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山地地區。其症狀包括:發熱、頭疼、眼睛疼、燈光敏感、肌肉疼、惡心和嘔吐。可對症治療,以減少發熱和疼痛。

南非蜱咬熱

昆蟲:蜱:鈍眼蜱屬、矩頭蟬屬和扇頭蜱屬。
感染源:細菌和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

南非蜱咬熱是立克次氏體感染的一種,主要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西印度群島地區。

該疾病的潛伏期為5-7天,其症狀包括:發熱、頭疼、肌肉酸疼和皮疹(被叮咬處中心發黑)。目前,無任何預防疫苗,但是,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報告稱:南非蜱咬熱是南非旅行者發熱的普遍原因。

哮喘

昆蟲:房塵螨和蟑螂。
感染源:未知(過敏反應)。

哮喘并不是感染性生物引起的,而是對生物脫落的粒子的過敏反應造成的,主要來自房塵螨和蟑螂。因此,它并不是嚴格意義的蟲媒疾病。

但是,哮喘對發達國家的健康和經濟具有嚴重的不利影響。它是最常見的兒童慢性疾病之一,而且,在美國,是兒童住院治療的首要原因。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有3億人患有哮喘,非洲農村地區占1%,歐洲占7-20%,美國和澳大利亞某些城市占25-40%。

該病的主要緻病原因是房塵螨,房塵螨為一種節肢動物,體長不到1毫米,主要以人類皮膚屑為食。房塵螨内髒内也發現有花粉、微生物孢子、網狀菌絲體和細菌。房塵螨主要生活在床墊、地毯、棉被、枕頭和家具材料所提供的狹小空間内,不管是天然的還是合成材料,都能為房塵螨提供理想的庇護場所。

螨蟲的存活取決于合适的濕度和溫度,因此,可通過對其生存場所的熱度、通風和濕度控制影響螨蟲的數量。最佳的條件為25°C和75%的相對濕度,在此條件下,大約25天可以從卵發展為成蟲。粉塵螨通過形成具有抗幹性的“原若蟲”,可以再較低的濕度條件下繼續存活下來。在長期幹燥天氣的地區,如美國,粉塵螨是最常見的一種螨蟲。在高濕度地區,歐洲室塵蟎和宇塵螨則是最常見類型。

德國蟑螂是中國主要的蟑螂害蟲類型。它們居住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的人類建築内,但它們需要建築(或船舶)環境處在較冷氣候下才能生存。蟑螂常見于餐廳、酒店、醫院、療養院和食品加工設施内。多項研究已證明:哮喘與暴露在蟑螂過敏原下具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在中國,有一部分哮喘具有蟑螂敏感性,特别是在城市地區,這也說明了蟲害的普遍性。

蟑螂

了解關于蟑螂您需要了解的相關内容

了解更多内容……

非洲錐蟲病

昆蟲:舌蠅、馬蠅、虻
感染源:原生動物、岡比亞錐蟲亞種和羅得西亞錐蟲

非洲錐蟲病,也被稱為昏睡病,僅現于非洲農村地區,主要影響貧窮的農村地區。20世紀60年代,這種病被控制住,但由于措施放松,20世紀70年再次出現。根據世衛組織統計,在過去的20年中,感染幾率大幅下降,從預計的30萬例降至3萬例以下,這要歸功于疾病防治活動。2015年5月,世衛組織報告,該病病例數已降至3800例,達到7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當地健康中心,通過采取相關的防治措施,每年仍需篩選200-300萬人。

舌蠅生活在林地、森林和植被内。雌性和雄性都會吸食血液并在日間覓食。家畜和野生動物在該病的傳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非洲不同區域内發現有兩種寄生蟲亞種——東非昏睡病和西非昏睡病。一旦寄生入人體,這種原生動物首先會進入血液和淋巴系統并在其中繁殖,引起多種症狀,如發熱、淋巴結腫大和皮膚瘙癢。然後,會侵入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疼、瞌睡和異常行為。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導緻昏迷和死亡。

阿米巴痢疾

昆蟲:蟑螂、蒼蠅
感染源:原生動物和痢疾内變形蟲

以昆蟲為媒介的阿米巴痢疾通過直接與人類糞便或被污染産品和表面接觸,以機械方式傳播原生動物。經估算,全球範圍内,約50萬人被感染,但大多數病例都是無症狀的,僅有10%的患者出現疾病症狀。

阿米巴痢疾能引起帶血腹瀉、體重減少、疲勞和腹疼。這種感染源能侵入腸壁,引起潰瘍。然後,進入血流,進入其他器官,特别是肝髒。

炭疽熱

昆蟲:馬蠅、鹿蠅、家蠅、麗蠅、蚊子。
感染源:細菌、炭疽杆菌。

爆發炭疽熱時,罪魁禍首是很多種叮咬和非叮咬類昆蟲,且在受控條件下,這些昆蟲也會傳播炭疽熱。一種動物将細菌傳播給另一種動物,或進食屍體後将糞便或嘔吐物遺留在食草動物所食的嫩草上,都會引發炭疽熱。炭疽熱的休眠孢子期能在土壤中持續數十年,直至被食草動物消化或吸入,然後,由宿體内的合适條件予以激活。

人類感染有三種進入途徑:

  • –吸入主要來自被感染動物皮和其他動物制品的孢子。其症狀首先是流感症狀,然後發展為肺炎,之後幾日内會出現呼吸衰竭症狀。經過治療,死亡率約為45%(2001年,通過郵遞方式發送孢子時,炭疽熱在美國爆發)。
  • 胃腸–食用被感染肉品,引發嚴重腹瀉、急性腸炎、吐血。緻死率為25-60%。
  • 皮膚–在處理被感染動物或動物制品時,孢子進入皮膚切口,引起皮膚潰瘍。如果不經治療,緻死率約為20%。

巴貝西蟲病

昆蟲:蜱。
感染源:原生動物、巴貝西蟲。

巴貝西蟲病并不常見,但是一種由多種巴貝原蟲引起的新興疾病。主要病媒為硬蜱屬蜱蟲,但不同類型的野鼠及家鼠或鹿也會作為中間宿體,來完整其整個生命周期。

一直以來,巴貝西蟲病一直感染牛,在20世紀50年代才在人體中被發現。主要發生在美國東北部以及歐洲溫帶地區。多數情形下,并無症狀或症狀類似輕微流感,但是,對于免疫系統低的人而言,可能會很嚴重,甚至緻命。

巴爾通體病

昆蟲:跳蚤、體虱、沙蠅、蜱、蚊子。
感染源:細菌、巴爾通體

巴爾通體細菌能引起多種疾病,包括:

戰壕熱
由五日熱巴爾通體引起,該疾病主要通過人體體虱傳播。其在一戰期間因為感染大量部隊而臭名昭著——超過1/5的英國、德國和奧地利軍隊被報告患有戰壕熱。現在,它已經蔓延至全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和中國都被報告出現該種病例。其症狀包括:發熱、頭疼、皮疹和骨骼疼(主要是胫骨、頸部和背部)。.

貓抓病
貓抓病由多種巴爾通體引起,正如其名字,它是由攜帶細菌的貓蚤感染的貓抓傷所傳播的。這種病最常見于小貓和兒童。其症狀包括心髒發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和眼睛疾病(視神經視網膜炎)。跳蚤和蜱蟲叮咬也會傳播該病。

卡裡翁病
僅限于美洲西南部較高海拔地區,其主要通過沙蠅叮咬傳播。該病分為兩個明顯階段——奧羅亞熱引起的發燒(起初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和皮膚損害,一般會流血。這種病是在秘魯醫學院學生在1885年自行感染,記錄其發展進程并因此而死亡後,才命名這種病的。

跳蚤

了解如何識别家中或企業内的跳蚤迹象。

了解更多内容……

屈曲病熱

昆蟲:: 蚊子
感染源:病毒、屈曲病病毒。

屈曲病熱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從非洲大西洋海岸到西太平洋巴布亞新幾内亞。在美洲南部和中部地區、美國和北歐也有此病例報告。

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熱、持續數周的嚴重關節疼、皮疹、肌肉疼、頭疼、惡心、疲勞。多數病人都能恢複,但是,關節疼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數年。當前沒有疫苗,也沒有具體治療措施。除了關節疼和地域性差别外,其在病媒和症狀上與登革熱類似。

霍亂

昆蟲:家蠅、麗蠅、麻蠅
感染源:細菌、霍亂弧菌。

霍亂是一種與衛生條件差、貧窮和戰亂有關的疾病,是由攝入了糞便污染的食物和水造成的。昆蟲攜帶着來自人類環境中被感染的糞便和被污染的産品中所含的細菌,對于這種疾病的擴散有着重要作用。

潛伏期為1-5天,其後,細菌産生一種毒素,引起大量水性腹瀉和嘔吐,如果不經治療,将會導緻嚴重的脫水并死亡–其中25-50%的嚴重病例是緻命性的。

近年來,世衛組織提供了一種疫苗并已成功應用,以防治這種疾病。自2013年以來,已經分發了200萬劑,主要為非洲的戰亂區域。除了2010年地震後在海地和鄰國爆發的霍亂外,非洲約占該種病例的90%。2011年,全球病例報告書達到曆史新高,接近60萬例。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80%的霍亂病例可以通過口服補液鹽來治療,然而截至2012年,仍有7.48億人缺少清潔水,45個國家在改善水供應方面仍處于落後狀态。

蒼蠅防制

了解如何防止蒼蠅入侵

了解更多内容……

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

昆蟲:
感染源:病毒、内羅病毒

病毒可通過蜱叮咬或接觸被感染動物(牛、綿羊或山羊)的血液或組織傳播給人類。邊緣璃眼蜱遍布于北非和亞洲地區,而且,也出現在歐洲南部和東部地區。這種疾病通常通過鳥類遷徙和家畜進行擴散。

該病毒在非洲、中東是地方性的,巴爾幹半島、亞洲西部和南部被視為新興病原體,在歐洲,根據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統計,多個國家發現了新病例,并在其他國家檢測到病毒抗體。

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疼痛、眩暈、頸疼、背疼、頭疼、眼睛發疼、對光敏感、嘔吐和腹瀉。緻死率為5-40%,并且尚無經證實的治療方法及安全疫苗。

回歸熱

昆蟲:蜱&虱子
感染源:細菌、伯氏疏螺旋體屬

回歸熱的特征是持續數天的發熱,之後是一個較長的無發熱期,大約持續7天時間。可能還伴有身體疼痛、肌肉疼、關節疼、頭疼、惡心、嘔吐、厭食、幹咳、光敏感、皮疹、頸疼、眼疼、混亂和眩暈。

虱傳回歸熱是由回歸熱螺旋體引起的,并且,隻會在人類之間進行擴散。這種病主要發生在貧窮、饑餓和沖突地區——當前為埃塞俄比亞和蘇丹。這種病能引起黃疸病、嚴重的流血、精神影響和心髒問題。碾壓虱子或抓撓虱子進食和排洩的皮膚,以及将細菌帶到傷口和粘膜上,都會引發感染。虱傳回歸熱危害性比較大,如果不經治療,死亡率為30-70%,經過治療後,死亡率為1%。

蜱媒病現于非洲、西班牙、沙特阿拉伯、亞洲、加拿大和美國。每種蜱蟲都會攜帶一種特定的伯氏疏螺旋體,由于其使用各種小型動物作為宿主,因此會發生在不同的居住地。蜱蟲可以活10多年,因此,在建築物中的感染可以長達數年。

流行性斑疹傷寒

昆蟲:虱子。
感染源:細菌、普氏立克次氏體

與其他類型的虱傳回歸熱相比,斑疹傷寒一般發生在過分擁擠和衛生較差的環境中,如難民營和監獄。主要發生在非洲中部和東部、南美洲中部和南部以及亞洲。最近幾次則發生在布隆迪、埃塞俄比亞和盧旺達地區。碾壓虱子或抓撓虱子進食和排洩的皮膚,以及将細菌帶到傷口和粘膜上,都會引發感染。在美國,某些病例與冬天在家中築巢的飛松鼠相關,但是,其感染方式尚不可知,因為患者身上并無虱子。

症狀包括高燒、頭疼、嚴重的肌肉疼,在感染後的5-6日會出現黑斑皮疹。

叮咬類昆蟲

更多與叮咬類昆蟲和蜘蛛和臭蟲等節肢動物相關的信息。

了解更多内容……

犬艾利希體症

昆蟲:
感染源:細菌、埃利希氏體屬、嗜吞噬細胞無漿體和新塞内蘇立克次氏體。

犬艾利希體症一般用于描述攻擊白細胞的多細菌感染。它們僅發生在美國地區,不同地理範圍内的細菌也有所不同。但關于這種疾病,目前所知甚少。

其症狀在感染後的大約14日内出現,每12小時為一周期。症狀包括頭疼、肌肉疼、疲勞、惡心、嘔吐、腹瀉,偶爾也會出現皮疹,個體差異較大。

日本乙型腦炎

昆蟲:蚊子
感染源:黃病毒、日本乙型腦炎病毒。

主要發生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農村地區。感染幾率與雨季和稻田泛濫相關。該病毒的主要宿體為豬和涉禽,偶爾以人為宿體,并且,很少通過進一步叮咬進行傳播。該疾病與西尼羅河病毒和聖·路易腦炎病毒具有密切關系。

大部分感染并無任何症狀,但在某些病例中,特别是兒童,該病毒會侵入大腦。在感染的5-15日後,發生高燒症狀和頭疼症狀,并可能發展為昏迷、發抖和痙攣。此病雖無具體的治療措施,但有相應的防疫疫苗。

奇薩那森林病

昆蟲:
感染源:黃病毒、奇薩那森林病病毒。

這種疾病僅限于印度南部地區,其中,每年有400-500例,但是,在俄羅斯也被認為發生過類似發熱病例(蘇聯春夏型腦炎和奧姆斯克出血熱)。通過蜱蟲叮咬或與小型齧齒類動物接觸,特别是猴子,會引發人類感染,此類病例最早發現于1957年。

症狀包括高熱、頭疼和出血——鼻子、喉嚨、齒龈和胃腸出血。可進行預防疫苗接種,但尚無特定治療措施。完全康複需要數月時間。

利什曼病

昆蟲:沙蠅
感染源:原生動物、利什曼原蟲

利什曼病可通過母沙蠅叮咬進行傳播。這些小蒼蠅體長1.5-3.0毫米,黑色大眼,體多毛,帶翼,有腿。它們在森林地區、洞穴和風幹磚坯内繁殖,這些地方也是人類感染發生率最高的地方。齧齒類動物、狗和其他哺乳動物也是這種疾病的載體。

由于緻病源含有20多種原生動物,因此這種疾病包括多種形式:皮膚、粘膜和内髒,造成多種皮膚痛、慢性潰瘍、粘膜感染,以及脾、肝、骨髓和淋巴結感染。這種疾病常見于很多熱帶和亞熱帶國家,在某些國家,有着不同的流行形式,但是,巴西是所有三種形式的主源地。

根據世衛組織估算,3.1億人有感染該病的風險。每年有30萬内髒性利什曼病病例和超過2萬死亡病例,而在過去的五年内(截至2012年),總計報告有100萬皮膚性利什曼病病例。

被叮咬處會有一個不腫脹的紅色圓環。感染症狀為發熱和貧血。

如何遠離蒼蠅困擾

了解如何遠離蒼蠅困擾

了解更多内容……

淋巴絲蟲病

昆蟲:蚊子
感染源:蛔蟲、班[克羅夫特]氏線蟲(90%)、馬來絲蟲、帝汶布魯絲蟲

寄生蟲成蟲僅寄生在人類淋巴系統内,并且,通過蚊子叮咬在人類之間進行擴散傳播。根據世衛組織統計,它已影響了全球1.2億人,其中,有4000萬人外貌受到了影響或因此而發生殘疾,其中包括2500萬名男性患有生殖疾病。這造成了大量人口長期遭受疼痛的折磨,生産力損失——對于他們個人家庭及整個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排斥。

這種寄生蟲可在身體内存活數年,而身體無任何症狀,由于因為它們6-8年的生命周期中會産生數百萬隻幼蟲,慢慢使淋巴系統、腎和免疫系統遭到破壞。最壞的症狀一般在成人群體(多為男人)中出現,引起胳膊、腿、生殖和淋巴系統(淋巴水腫)的組織發炎(象皮病)。

可以服用藥物來清除血管流中的寄生蟲,因此,可以通過協同作用來消除這種疾病。

剛果紅色熱/ 地方性斑疹傷寒

昆蟲:跳蚤
感染源:細菌、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

這種疾病是全球性的,多數是通過感染大鼠的跳蚤傳播,少數通過小鼠、貓和負鼠傳播。在大鼠侵擾的建築物和生活空間内,如難民營,這種疾病更為常見。

接觸跳蚤糞便會傳播這種疾病,通過皮膚傷口或抓擦手部感染區域,然後轉至粘膜和嘴部,從而引發感染。

其症狀與虱傳流行性斑疹傷寒類似,但持續時間較短,也輕得多。具體包括:在感染後6天内出現皮疹、頭疼、發熱、肌肉和關節疼、惡心、嘔吐。這些症狀與麻疹或風疹類似。可以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剛果紅色熱。

盤尾絲蟲病/ 河盲

昆蟲:黑蠅
感染源:已知線蟲、旋盤尾絲蟲

河盲影響3700萬人,主要在非洲的31個國家中,也出現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偏遠農村地區中,黑蠅繁殖依附的流動小溪附近,也存在感染風險。

寄生蟲能引起皮膚瘙癢、淋巴結炎(懸垂性腹股溝)、生殖系統象皮病、嚴重的視覺損害,以及視覺缺失。

寄生蟲的生命周期複雜,僅在人體内繁殖,在黑蠅體内有多個幼蟲階段。雌性黑蠅在交配後尋找血液,并且,如果它們從被感染人體中吸食血液的話,能從血液内攝食微絲蚴。微絲蚴能産生幼蟲,幼蟲包括三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會移到蒼蠅的頭部和鼻部,可通過唾液感染人體。

幼蟲移到皮下組織,然後,在此形成節瘤再長成成蟲,約需6-10個月。成蟲交配,雌性成蟲進入微絲蚴階段,然後,黑蠅通過進食攝入體内。

已知線蟲成蟲能長到50cm,可以生活在節瘤中長達15年,進入微絲蚴階段可以長達9年。

可以通過治療來殺死微絲蚴,緩解皮膚瘙癢症狀,但無法殺死成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了一種潛在的新式治療方法,使用一種抗生素來殺死寄生蟲存活所需的共生細菌——爾巴克(氏)體屬。

蒼蠅

了解需要了解的蒼蠅相關内容

了解更多内容……

蒼蠅種類

了解國内占比較多的不同類型的蒼蠅

了解更多内容……

白蛉熱

昆蟲:沙蠅
感染源:病毒、白蛉病毒屬(血清型)

病毒有三種血清型:托斯卡納、西西裡和那不勒斯。白蛉熱常見于地中海一帶,也現于中東直至印度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其症狀在感染後幾天顯現:發熱、前額劇烈疼痛、肌肉和關節疼、心率加快和面部潮紅,兩日後減退。該病亦被稱為天熱。尚無明确的治療措施。

Q熱

昆蟲:
感染源:細菌、貝納特氏立克次體

Q熱是一種流行病,主要通過被感染的動物體液傳播,包括被感染牛、羊和山羊的奶、羊水、胎盤、尿和糞便,很少由蜱傳播。

大約一半被感染人員會出現症狀,包括高燒、嚴重的頭疼、惡心、嘔吐、腹瀉、關節和肌肉疼、呼吸困難。可以使用某些抗生素治療該病。某些病人會發展為更為嚴重的慢性肺炎、肝炎和心髒發炎,因而需要長期的抗生素治療。

立克次氏體發熱

昆蟲:跳蚤、蜱
感染源:細菌、立克次氏體類

立克次氏體為一組原始細菌,僅生存在動物細胞内,依靠宿體細胞的生化過程存活。很多昆蟲和節肢動物都攜帶立克次氏體,如蜱、跳蚤、虱子和螨蟲等。

立克次氏體可引發多種疾病,包括斑疹傷寒和斑疹熱,區域不同,相關的疾病類型也各異,例如:

  • 流行性斑疹傷寒(普氏立克次氏體) — 全球範圍内;
  • 剛果紅色熱(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 — 全球範圍内;
  • 落矶山斑疹熱(立氏立克次氏體) — 西半球;
  • 南非蜱咬熱(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 — 南非;
  • 西伯利亞蜱媒斑疹傷寒(西伯利亞立克次氏體) — 西伯利亞、蒙古、中國華北區;
  • 馬賽熱(康氏立克次氏體) — 地中海各國、非洲、西南亞、印度;
  • 澳大利亞蜱媒斑疹傷寒(澳大利亞立克次氏體) — 澳大利亞;
  • 跳蚤傳播斑點熱(貓立克次氏體) — 美洲北部和南部、北歐、澳大利亞;
  • 東方斑點熱(日本立克次氏體) —日本。
  • 立克次氏體痘(靖立克次氏體) — 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南非、韓國、巴爾幹半島諸國。

立克次氏體痘

昆蟲:家鼠螨。
感染源:細菌、靖立克次氏體。

在老鼠自然死亡期間或在蟲害防制之後,螨蟲尋求新的血液宿體時,人類感染的幾率最高。螨蟲叮咬可發生該病感染。在烏克蘭、俄羅斯、南非、韓國、克羅地亞、法國和美國城市地區有此類病例報道。

立克次氏體痘被認為是一種比較輕的病,大約2-3周即可恢複。首先出現的症狀是:被叮咬處出現一個包,大約在被叮咬後的一周左右時間出現,之後會變為黑色惡疥。幾天之後出現發熱,類似流感,同時,身上出現皮疹。

落矶山斑疹熱

昆蟲:: 美洲犬蜱、洛矶山林蜱
感染源:細菌:立克次氏體

盡管發生在美洲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但這是美國最常見的立克次氏體疾病。齧齒動物是該病的儲存宿體,既是蜱蟲的宿體,也是蜱蟲幼蟲的感染源。

典型的落矶山斑疹熱症狀包括:發熱、頭疼、腹疼、嘔吐和肌肉疼。幾天後可能出現皮膚皮疹,表現為密密麻麻的紅色斑點。

叮咬類昆蟲

了解與叮咬類昆蟲(如蚊子)相關的更多信息

了解更多内容……

沙門氏菌病

昆蟲:: 家蠅、麗蠅、麻蠅、蟑螂
感染源:細菌、腸道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細菌以蒼蠅和蟑螂為媒介,通過機械傳播方式傳播。這些動物栖息在污物中,接觸過人類或動物的被感染糞便及被污染産品後便會攜帶這種細菌。

根據疾病控制中心估計,僅在美國一年就會感染100萬人,19000人住院,近400人因此而死亡。 細菌中的沙門氏菌具有複雜的分類,包括六個小種類,進一步又能細分為2500種,其中一些會引起人類疾病。

沙門氏菌病主要來自被污染的水、食品,特别是生家禽、碎牛肉和生雞蛋。蔬菜和水果收獲中的不良衛生條件,以及寵物,特别是爬行類寵物、幼雛和鴨雛也是該病的感染源。避免接觸、良好的衛生條件和手部衛生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

症狀包括:腹瀉、發熱、嘔吐和腹部痙攣。除了補充人體體液外,多數人無需治療即可在幾日内恢複。但是,人在感染後,很容易通過手部不清潔和不良的衛生條件傳播該疾病。

傷寒
沙門氏菌的一個分類(腸道沙門氏菌 - 傷寒沙門菌),能引起較為嚴重的感染,可從腸道擴散至血液和淋巴系統,然後到達其他的人體器官。這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地區病,每年感染約2700萬人,印度最為嚴重,尤其是兒童。它隻發生在人身上,并通過糞便污染擴散,因此不良的衛生條件會促進這種細菌的傳播。抗生素可以治療該病,目前已有相應的防疫疫苗。

如何遠離蟑螂困擾

了解如何讓家庭或企業遠離蟑螂困擾

了解更多内容……

志賀氏菌病

病媒:: 家蠅、麗蠅、麻蠅和蟑螂。
感染源:細菌和志賀菌屬

志賀氏菌病是腹瀉和痢疾的一種主要感染源,每年會引發9000萬感染病例。如果攝取的食物和水沾染上被感染人的糞便,就會感染此病。這種細菌隻會寄生在人類和靈長目動物上,因此其傳染對不良的衛生條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隻有10-100種細菌會引起感染。

感染症狀在一周後出現。其感染會引起帶血、粘液或膿的腹瀉、發熱、惡心、嘔吐、腹部痙攣以及放屁,持續數天或數周。如果病情嚴重,可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如何遠離蒼蠅困擾

了解如何識别蒼蠅入侵的早期迹象

了解更多内容……

蟑螂預防

了解預防蟑螂入侵的方法

了解更多内容……

蜱媒腦炎

昆蟲:
感染源:病毒:黃病毒

截至目前,發現了這種疾病的三種類型:歐洲/西方、遠東和西伯利亞型。這種病常見于歐亞大陸一帶,從北歐的意大利到北部的芬蘭,以及俄羅斯南部和接壤國家,直至遠東的中國華北區和韓國。在歐洲和俄羅斯,每年約有5-7000例報告案例。

其症狀包括:流感類症狀、高燒、嚴重的頭疼、惡心、嘔吐和背疼。約30%的病例感染了中樞神經系統,這會引發麻痹症,死亡幾率為1-2%。

兔熱病

昆蟲:蜱、鹿蠅、馬蠅、蚊子。
感染源:細菌:兔熱病杆菌

兔熱病杆菌分布範圍極廣,現于整個北半球。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盡管研究很少,但在呈現地區性特征的地方,這種感染是季節性的,且與氣候有關,可影響病媒的繁殖條件。很多野生動物攜帶該疾病,而且,家貓很容易受到該病感染。

這種細菌感染性較高,隻需幾種感染源即可引起感染,但尚不知人和人之間會如何傳染。這種細菌隻能在宿體細胞中依賴細胞突起存活。

有多種菌株,依據緻病力和地理範圍而有所不同。兔熱病很容易通過如下方式進行傳播:皮膚、粘膜;與被感染動物或動物材料直接接觸;攝入被污染食物或水;以及吸入被污染灰塵或懸浮微粒。

其感染症狀因形式不同各異,通常在感染處有發炎和腫脹現象,如眼睛、皮膚叮咬處、肺和淋巴結腫脹,并可擴散至多個器官系統,包括肺、肝、脾和淋巴系統,具體取決于感染途徑。可以使用抗生素對該病進行治療。

現場勘查服務

參考文獻

Wikipedia: www.wikipedia.com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http://www.cdc.gov/

WHO.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Urban Pests. WHO, Copenhagen, 2008.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ttp://ecdc.europa.eu/

WHO. A global brief on vector-borne diseases. WHO, Geneva, 2014.

Cases of sleeping sickness drop to lowest level in 75 years http://www.who.int/trypanosomiasis_african/cases_drop_to_lowest_since_75_years/en/

WHO. Investing to overcome the global impac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third WHO report on neglected diseases 2015. WHO, Geneva.

WHO. 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2-2020. WHO. Geneva, 2012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http://www.efsa.europa.eu/

Graczyk TK, Knight R and Tamang L.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Protozoan Parasites by Insects. Clin Microbiol Rev. 2005 Jan; 18(1): 128–132. doi: 10.1128/CMR.18.1.128-132.2005